ncdc logo title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简介

  我国约2/3的国土面积为具有冰川、冻土、沙漠、荒漠、盐湖、绿洲、草地等地表特征的寒区旱区,这一区域既是连接我国内陆与中亚国家的战略要地,是我们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的后备基地,也是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区。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对我国寒区旱区生态安全、重大工程构成严重威胁,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系统采集、管理寒区旱区的冰川、积雪、冻土、盐湖、沙漠、荒漠、戈壁、绿洲、湿地等科学数据,系统采集管理黄土沟壑、山地斜坡等特殊环境下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洪水等灾害的科学数据,系统采集管理高寒高原沙漠环境下的生态修复、重大线状工程建设研究科学数据,系统采集管理寒区旱区社会、经济、文化相关科学数据,对开展寒区旱区科学研究、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边境稳定与管控、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以下简称冰川冻土沙漠数据中心)将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建。冰川冻土沙漠数据中心依托单位已形成七大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统的科研及支撑体系,突出了寒区旱区冰川、冻土、沙漠、大气、水土、生态、环境、资源、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特色。自1985年建立第一个“天山1号冰川物质平衡数据库”至今的35年间,形成了系列科学数据采集、管理、共享、应用的管理规范、办法和系统,先于其他数据管理机构引入DOI来保障数据作者权益,在相关领域科学数据管理、开放共享和应用支持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在资源汇聚方面,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资源涵盖了我国寒区旱区的3大高原(青藏、蒙新和黄土),3条跨境河流4大内陆河流域、3大廊道4大盆地、8大沙漠4大沙地、11大盐湖以及重点线状工程等野外观测、调查考察、试验实验、测试分析、数值模拟、多源遥感、项目汇交、工程施工、交换镜像、加工生产等10种数据来源,数据总量达112TB,聚合了60%以上我国寒区旱区研究领域的科学数据,其中80%为依托单位所有。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同时也收集了寒区旱区典型研究模型资源243个、若干分析算法和软件分析工具,形成针对寒区旱区科学研究的模型资源池。收集的科学数据和模型资源学科特色鲜明、地域特征突出、区位优势明显。其中数据汇交由依托单位数据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督,保障了数据中心的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和数据作者的权益。

  在能力建设方面,冰川冻土沙漠数据中心已制定26项运行服务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涉及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服务、中心运行管理等多个方面。已有10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即将配套3000平方米的场地,即将建立2PB的存储环境和300Tflops的超级计算模拟分析环境,形成了数据、模型、计算、存储、可视化一体化的数据管理与应用环境,形成了针对数据中心数据管理、野外台站数据管理、重大项目数据管理的应用系统,形成了数据采集传输、规范化处理、专题数据制备、服务重大项目数据汇交等技术服务能力,联合了31家机构的47个野外台站共建联盟形成了持续数据资源建设保障体系。中心形成了64人的固定工作队伍,其中专职人员20人。组建了由6位院士和24位研究员组成的专家组,指导数据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在共享服务方面,中心拥有注册用户达33977人,在线数据量55TB,离线数据量57TB,模型资源243个,已为460多家高校、企业、政府机构提供了6809人次离线、78684人次在线的248TB数据与模型服务,支持了近5万人次的硕博论文,标注引用或致谢论文超过2000篇。支持了冰川、积雪、冻土、沙漠、水文、内陆河和寒旱区工程等研究,其成果获国家特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7项,国家创新团队奖1项。在服务包兰铁路、青藏铁路和黑河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同时,近年开展了为“渝昆高速铁路选线”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决策,为“中巴经济走廊灾害机理研究和观测预警”和“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与治理”提供专题数据服务,也为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支撑。